小区新建的智能充电棚。
11月8日下午6时,二七街道东立国际小区居民陈建军骑电动车回家,在楼栋前的智能充电棚里,他熟练地停车、锁车、扫码、充电。“新装的充电棚太方便了,充满还能自动断电,比之前‘飞线’充电安全多了。”
陈建军所在的东立国际小区建成于2006年,共有37栋居民楼,5680多户居民,常住人口超万人,随着电动车数量不断增加,电动车充电成为“老大难”。有的居民将电动车推上楼,有的则从家中拉起“飞线”充电,不仅影响小区整体环境,也存在极大安全隐患。今年4月,东立国际小区的电动车充电问题被列入区级挂牌隐患,由江岸区安委办(区应急管理局)予以督办。
二七街道操场社区书记韩晶介绍,堵不如疏,社区大力新建充电棚,但推进过程一波三折,两次申请“隐患销号”也都被否决……6月,东立国际小区申请“隐患销号”,江岸区应急管理局综合监管科科长赵军科来社区检查,“当时社区新建了两三座充电棚,但破损的老充电棚并没有拆,铸铁架都锈蚀了,下雨天有漏电的风险,隐患还存在”。8月底社区整改后再次申请销号,赵军科检查认为充电棚的数量还是偏少,另外安全规范需要提高,依然没有通过。
“在建充电棚的过程中不断遇到一些问题,有业主不同意动用公共维修资金,充电棚怎么建、建在哪里大家也意见不一,还有人担心毁绿。”韩晶说,操场社区探索建立了“三三成事”机制:社区居委会、物业公司、业委会三方联动定项目;每周三定期议事会商;成立项目方案、施工监督、竣工验收3个居民共管小组,让居民有事一起议、定了一起干,接受居民监督。通过这套机制的运用,充电棚的建设开始顺畅起来。
在社区、物业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,原先年久失修的充电棚被拆除,13个新式智能充电棚依次亮相,成为小区“养眼”的风景:白色的防火膜如同张开的翅膀,既安全又美观;圆弧形钢架结构挡风遮雨,智能充电桩、插座等一字排开,还能充满自动断电;地面做了硬化和排水,各项指标都符合消防安全规范。业委会主任李勇说:“居民对新充电棚普遍表示欢迎。只要居民有需要,我们还准备再建几个。”
11月3日,第三次代表区应急管理局来东立国际小区检查的赵军科说,小区充电棚建设让他眼前一亮。“我们严格要求,社区发动居民共同参与,效果好多了。”这一次,东立国际小区顺利实现了“隐患销号”。
编辑:代婧怡
原创文章,作者:nbdnews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nbdnews.cn/13/15/13/598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