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笃勤,武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。学术团体兼职主要有武汉市老教授协会副会长、人文武汉学会会长等。曾长期担任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,荣获武汉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。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、汉江历史文化、武汉历史文化及文化遗产保护。在《光明日报》《近代史研究》《世界宗教研究》《江汉论坛》《求索》《武汉大学学报》《华中建筑》等报刊发表学术文章200多篇,出版《武汉历史文化散论》等个人署名著作和主编论著12种,参加撰写著作17部。其中《文化视域的汉江与武汉》一书荣获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。
武汉市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现在拥有约500平方千米建成区,8500多平方千米的市辖区,地形恰似一只向东飞舞的彩蝶。在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上,有着近万年文明史和三千五百多年的建城历史,积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空间,沉淀保存了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,培育传承着绵延不断、生生不息的思想文化,这些是武汉城市发展的人文依托,是武汉市民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,也是令外地人心驰神往或流连忘返的魅力所在。
武汉市区域形状模拟图
一、撩起武汉史前文明的面纱
我们常说中华文明5000年,实际上,中华民族的文化不止于5000年。最近两年,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正在编著《荆楚文化八千年》丛书,有些文章认为,长江流域的文明差不多有一万年。当然也有人认为中华文明并没有达到5000年。
武汉市新石器时代遗址遗迹分布图
武汉的城建史3500年,是从黄陂区盘龙城开始算起的。盘龙城是武汉城市之根的说法,来自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的观点。这种观点过去有些人不认可,认为盘龙城不能作为武汉城市之根,不能作为武汉城市的起源。其主要根据,一是认为它与武汉三镇主城区没有直接承续关系。武汉三镇不是直接起源于盘龙城,不是在盘龙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。二是认为在历史上,黄陂并不归武汉市管辖,也不在一个行政区内。
在我看来,过去有这种观点可以理解,但现在说武汉城市起源于盘龙城应该是没有问题的。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,盘龙城不在武汉主城区之内,离武汉还有40多华里。随着武汉城市发展,它和武汉的主城区、和汉口已经连成一片,是武汉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。
盘龙城遗址
同样,现在说东湖是武汉的城中湖,而且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,大家好像都认可。但是如果是40多年前,很多人可能也不认可,为什么?因为40多年前,东湖并不是武汉的城中湖。我是20世纪80年代到华中师范学院学习的,那时武昌城出了大东门,就是郊区了。经过40多年的发展,尤其是东湖高新区、光谷、水果湖一带发展起来后,东湖已由郊区湖变成城中湖。很多事情都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,从相对的观点来看,不能拘泥于某一点或者一成不变。
出现城市,其前提是要有一定的人口、一定的区域经济作为依托。如果没有人口或人口密度不够,或是它所在的区域经济没有吸引力和凝聚力,不可能形成城市,更不可能发展成为大的城市。所以,武汉城市的出现,一定和所在区域的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。盘龙城的出现,是衡量武汉地区人口和经济发展的一个综合性指标。
大家注意两个问题:第一,盘龙城很可能处在汉江的入江口上,也就是长江、汉江的交汇之处,这就涉及了古时的汉江入江口到底在什么地方,这和后面讲的问题密切相关。第二,盘龙城的出现打破了过去认为商文化只出现在中原地区,南方没有商文化的说法。实际上,南方也有商文化,商代盘龙城的出现,对研究商朝的疆域,以及它在南方的文化分支很有帮助。另外,还有人认为黄陂张西湾是比盘龙城更早的城堡,但这种说法尚未得到公认。
二、商周秦汉时代武汉外围的城堡
武汉周边可考的商、周、秦、汉时期古城址达20余处。比如黄陂区的马寨城、作京城,新洲区的邾城,江夏区的五谷城等。这些古城堡均在武汉三镇外围地区,这主要是由武汉所在区域地形、地貌及整个生态环境决定的。湖北省地形地貌呈马蹄形状,西、北、东地势较高,南面对外敞开。武汉主城区地势较低,先秦以前,此地主要是水,河道湖泊较多。上古地质时代曾是海洋,虽然后来海水退去,形成陆地,但由于地势较低,形成 “江汉纳千河”,即很多河流汇集在此形成向心状水系。
武汉外围城邑有几个明显特征:一是城邑数量多,分布密集。二是城邑规模不大,主要是军事城堡。三是城址外围多设置护城壕。四是城区布局有一定规律。比如主要建筑多处于城市北侧,墓葬区均在城外。有人认为把先人葬在城外,是一种开放、自信的表现,意味着城主有能力保护城邑外面的先人陵墓。也许还有其他方面的考虑,就是将死人和活人进行分区。五是城垣形状多样,有方形、长方形、椭圆形等。武汉外缘区城堡的出现,形成武汉城市历史的第一个时期。
商周至南北朝武汉古城堡分布图
江汉平原水文地质图
三、古代武汉三镇历史发展脉络
在武汉城市史上,随着汉口北郊盘龙城的神秘消失,此后在长达1700年间,武汉主城区及近郊再未发现城市的蛛丝马迹。直到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,才开始在武汉主城区出现早期城堡。主要原因,除了水网密集,不适宜人类居住外,还和当时的政治力量、军事力量开始关注这个地区有关。武汉处于长江中游,江汉交汇,水陆联通四面八方,优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重要的军事价值。
武汉三镇演变示意图
东汉末年,天下大乱、群雄四起,各个军事集团、政治势力均想夺取天下、抢占地盘,武汉是军事战略要地,得到各方力量关注。于是,却月城、鲁山城、夏口城等军事城堡相继出现在汉江南北、长江两岸,由此开始了武汉城市发展史上的第二个时期。
(一)最早的古城出现在哪里
过去认为却月城是武汉三镇最早的古城堡,该城为东汉戴监军所建,因形似却月而得名。但学界对却月城的具体方位,认识却不一致。有的把它标注在汉阳龟山顶上,有的标注在龟山西北坡方向,有的标注在西南方向,有的标注在现在的江汉桥附近。我个人认为,它不在汉阳,而在汉水北岸,大致方位在今汉正街大董家巷中段。《尚书》里的《禹贡》篇有1100字左右,其中用26个字记载了汉江的流向:“嶓冢导漾,东流为汉,又东,为沧浪之水,过三澨,至于大别,南入于江。”意为汉江在遇到大别山的阻挡之后,拐弯向南流入长江。《禹贡》中的大别山在什么地方?这是需要我们研究的问题。
关于大别山,汉代学者认为在庐江郡安丰县西南。汉代庐江郡安丰县在大别山东北今安徽西部地区、河南西南方向,和今大别山区位大体一致。汉水向东流淌,不应该在今日的汉阳,更不是在汉阳城南。有人依据水北为阳的古训,推断汉阳应该是在汉水的北面,直到明代成化年间,汉水改道,才从汉阳城南改到了龟山以北,其实这种说法大有问题。第一,汉阳得名并不是因为它在汉水北面。第二,明代成化年以前,很多文献记载汉阳城就在汉水南面。汉江入江口不在汉阳城南,很多资料可以证明这一点。
很多书或文章里面说,汉江自西北向东南流,碰到大别山南转进入长江。汉代以前,现在的龟山根本不叫大别山,而叫鲁山。唐代李吉甫所写的《元和郡县志》里记载:“鲁山,一名大别山,在汉阳县东北一百步。”开始把鲁山称为大别山,在此之前没有人叫现在的龟山为大别山。《禹贡》中所说的汉江遇大别山受阻,这个大别山不会是汉阳的龟山。可以想象,中国这么大的疆域范围,《禹贡》才用了1100个字左右的篇幅。3000里汉江,只用了26个字来记述它的走向,怎么可能讲到现在汉阳龟山这个弹丸之地呢?
我想说明,过去的那种传统说法认为汉阳最早出现城市,汉口最晚形成城市值得研究。我曾专门写了一篇《历代汉水入江口变迁考辨》,这篇文章17000多字,专门考证了这个问题。我的观点是却月城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城堡,但它并不在汉阳,而在汉口。在武汉三镇中,汉口是最早出现军事城堡的地方。有人认为汉口城市历史只有500年,在这以前是荒芜的,没有人烟,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。如果大家同意我这个观点的话,那么武汉三镇的起源问题,武汉三镇格局形成问题,恐怕均要重新解释。我希望有人能够写出商榷文章。
我的观点与清代以来不少学者相一致。例如,清末民初的学术大家杨守敬,是研究历史地理的名家和权威。他和弟子熊会贞共同撰写的《水经注疏》非常有名。我提出却月城大致方位在今汉口汉正街大董家巷,就源自他的观点。20世纪60年代,汉口本地学者扬铎,是武汉市文史研究馆的馆员,他曾专门写文章谈到这一问题,和我的观点不完全一样,但大体相近。上海复旦大学张修桂教授,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专家,和我的观点基本一致。
近代以前的武汉是三个独立的城市,不过是离得很近,毗连而已。讲武汉历史,应该分别来讲。
(二)武昌城市历史变迁
武昌的城市历史,要追溯到东吴黄武二年(公元223年)孙权在江夏山筑夏口城,城址在黄鹄山(今武昌区蛇山)东北,与隔江相望的鲁山城形成掎角之势。这一说法目前大多数人认可,但也有人不同意,认为孙权筑夏口城的江夏山不是今蛇山,而是江夏区龙泉山。倘若果真如此,认为孙权所筑夏口城是武昌城市起源的说法就不成立了。还有一种观点,认为武昌城市起源没有那么久,可能始于唐宋时期。武昌的历史开始于孙权建夏口城。夏水曾经是汉水的别称,夏口就是汉口,就是汉水入江口。夏口最早在汉阳地区。公元223年,孙权在今蛇山东北方向建立夏口城,因为隔长江面对夏口,取了夏口城的名字,江北的夏口移到了江南。夏口城在江南一千多年后,清末以后又回到了江北,这次没有回到汉阳而是到了汉口。1899年1月,张之洞奏请朝廷批准,将汉口改为夏口厅,中华民国成立后改称夏口县,1920年出版有《夏口县志》。这样, “夏口”的名字在武汉三镇走了一圈。
汉代至宋代武昌城市演变图
武昌的地名有一个大的变化。东吴时期的孙权,把首都迁到武昌,即今鄂州市。南朝刘宋孝建元年(454年),孝武帝在夏口设置郢州,将夏口城的城垣进行修葺和扩建,改称郢州城。从隋朝开始,郢州城改称鄂州城,直到元代,仍有鄂州路的设置。在这个过程中,今武昌长期名为鄂州,而今鄂州市却长期名为武昌县。
与此同时,鄂州唐代曾设武昌军,宰相牛僧孺曾任武昌军节度使,驻扎鄂州。因此鄂州城又称武昌城。我曾撰写文章《且引古诗说武昌》,引入历代诗词专门论证这个问题。举几个例子,一是晚唐诗人王贞白的《晓泊汉阳渡》,其诗句有:“落月临古渡,武昌城未开。残灯明市井,晓色辨楼台。”题目中的汉阳渡就在今汉阳朝宗门外,是汉阳过武昌的一个渡口。诗中第一句 “落月临古渡,武昌城未开”,说明他是站在汉阳的东门写这首诗的,在汉阳渡渡口看到对面武昌城还没有开门。由此可见,诗中所提到的武昌城只可能是现在的武昌,不可能是指现在的鄂州市。另一个是李白的《送储邕之武昌》,其中写道:“黄鹤西楼月,长江万里情。春风三十度,空忆武昌城。”诗名《送储邕之武昌》,就是送一个叫储邕的朋友到武昌去。里面讲到了对黄鹤楼月色的怀想,对万里长江的留恋,对武昌城的追忆。这三个因素加起来,李白所说的武昌城,应该是现在的武昌,而不是现在的鄂州。有这两首诗作证,可以说唐代就开始把鄂州城也称武昌城了。不像有些人说的,明清两代有了武昌府,或是民国初期江夏县改成武昌县,原来的武昌县改成鄂城县,才开始有了武昌城的叫法。
大概十几年前,我和一个从事文史研究的朋友聊天,他说:“唐代的时候汉江的入江口是在黄冈那个地方,不是在武汉。”我说:“你这么说有什么根据没有?”他说:“有根据啊,唐代的武昌就是现在的鄂州市。唐代很多诗人,既然说站在武昌,隔着长江能够看到汉江的入江口,那么入江口肯定是在现在的鄂州对面,在黄冈那个地方,不然在武汉怎么能看到入江口呢?”这位朋友只知道唐代的武昌就是指现在的鄂州,不知道唐代武昌城就是指现在的武昌城。
元代大德五年(1301年),鄂州路改为武昌路,隶属于湖广行省,湖广行省的衙门在武昌,管辖区域很大,包括湖北的少部分、湖南的大部分以及贵州、广西、海南。宋代以前,武昌城区在蛇山的北面,南宋时期,武昌城区开始跨过蛇山,向今阅马场一带扩展。从明代武昌城与楚王府图,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明代武昌府城图。明代的武昌城,在蛇山南北都有分布,城中有城。楚王府在蛇山的南边,今阅马场向大东门的方向。
明朝的湖广总督衙门、湖广巡抚衙门、武昌府衙门、江夏县衙门,均在武昌城内。清朝雍正时期,武昌府实际就是江夏县城,也是湖广总督、湖北巡抚的所在地。明代武昌有9个城门,清代前期基本上也是9个城门。清朝末年,张之洞要修粤汉铁路,从今武昌火车站附近接入,为方便修路施工,就在中和门、大东门中间又开了一个门,叫通湘门,面向湖南的方向修路。这样一来,明清时期的9个城门发展到10个城门。与此相关,南湖一带人越来越多。今紫阳湖及旁边的长湖社区都是古南湖遗留下来的一小部分。辛亥革命时期,发动武昌起义的力量包括南湖炮队,其驻扎地南湖并不是现在的南湖,而是在今起义门外不远处。
明代武昌府城图
清代,湖北武昌周围的陆路交通网发达,朝廷官府的文书传递、物资运输、军队调度等,均以陆路为主。同时武汉是江汉交汇之地,湖泊水道纵横,水运特别发达。到清代前期,汉口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首,主要是因为对外水陆交通发达,商业非常繁荣。
清代湖北驿运路线示意图
清代,湖北也有漕运路线。所谓漕粮,就是运往北京的税粮,主要是供宫廷消费、百官俸禄、军饷支付。这些粮食不是直接运到北京,而是运到通州储存下来。通州作为北京的仓库,专门有军队驻守,指派官员管理。通州以前是北京城的门户,外码头,现在已成为北京市行政中心。
(三)汉阳城市历史演变
今汉阳区最早的城堡当为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之子、江夏太守刘琦在今龟山所筑的江夏郡城。江夏郡城有人认为最早是在今新洲的邾城,后迁至今安陆市,东汉末年迁到了现在的龟山。东吴时期,江夏太守陆涣夺取江夏郡城,又称鲁山城。为纪念东吴的战略家、外交家鲁肃,在龟山给其立了衣冠冢,于是将山名改为鲁山,鲁山上的城堡也随之改称鲁山城。
鲁山城以后又有南北朝时期所筑的萧公城及梁武旧城,这两座城的具体方位目前尚不能确定。后来的汉阳县得名于隋朝,隋朝大业二年(公元606年)改汉津县为汉阳县,当时的汉阳县位于今蔡甸区城头山(临嶂山)。唐朝武德四年(公元621年),汉阳县迁至龟山南麓的今汉阳城址。唐代汉阳城一度是沔州治所,因此又称为沔城或沔州城。宋代,汉阳既是县衙所在地,又设有汉阳军。汉阳军是一个行政单位,级别高于县,低于府,在军事防守上与一江之隔的鄂州城唇齿相依,互为应援。
现又有一种观点,认为汉阳城不可能那么早,有可能是在宋元以后才形成,其根据是在汉阳十里铺一带没有发现唐代及以前的墓葬,没有发现古迹,意味着这里没有人口,就不可能形成城市。但是很多唐诗中都有相关记载。唐代诗人卢纶的《晚次鄂州》,首句就提到 “云开远见汉阳城”,说明当时就有汉阳这个城市。罗隐的《忆夏口》里也有 “汉阳渡口兰为舟,汉阳城下多酒楼”的描述。由此可见,说汉阳城宋元以后才形成,这种观点恐怕站不住脚。
唐代武汉及周边建制图
明清两代,汉阳城一直是汉阳府和汉阳县的驻地。明代汉阳城墙周长750多丈,城墙内的空间形态呈椭圆形。清代汉阳城面积大体与明朝相当,在汉阳城南门外相继形成刘公洲和新鹦鹉洲。原来的鹦鹉洲是在江南一侧,离黄鹤楼的黄鹄矶不远的地方,后来靠近武昌的鹦鹉洲消失,在江北汉阳城的南门外形成了刘公洲。清朝有个汉阳知县裘行恕报称:这里形成了一个新的洲,百姓在这里种地,给汉阳县纳税,而且原来武昌的鹦鹉洲也不复存在,能否给这个新形成的靠近汉阳的沙洲起名鹦鹉洲?这个报告得到批准后,鹦鹉洲的名字便从江南移到了江北,移到了汉阳。近代以后,汉阳鹦鹉洲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竹木市场,仅在此贸易的湖南人就分五府十八帮。
南宋荆湖北路建制图
(四)汉口市镇形成历程
汉口的原意是汉江入江口。汉口的名称,自南北朝以后屡有提及。汉口形成陆地的时间应该很久,不是现在理解的只有500年。作为商业市镇,汉口较武昌、汉阳出现晚得多,明朝成化元年(1465年),汉水下游主河道于汉阳排沙口以下、郭师口(今郭茨口)以上直冲东下,将原在汉口地区蜿蜒流淌的汉江截弯取直,人们开始在汉江入江口西北侧岗地筑屋居住。明朝成化年间以后开始逐渐形成市镇,地跨汉江两岸。一直到了万历二十六年(1598年)和万历三十六年(1608年),位于汉水南岸的崇信坊先后遭受重大火灾和水灾,市场重心转向汉江北岸居仁、由义、循礼、大智4坊联成的街市,汉口镇巡检司也从汉水南岸迁至汉水北岸循礼坊。人们便把原来包揽汉水南北两岸的汉口用作北岸的专称,武汉三镇鼎立的城市格局开始形成。
保存在武汉博物馆的《江汉揽胜图》,有些专家认为是明代著名画家仇英所画,时间是明朝末年,但现在有些学者指出,根据画上的景色,有可能是清代乾隆时期的作品。
清初《江汉揽胜图》
四、近代武汉城市空间演变特征
(一)汉口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
近代以前,汉口为传统市镇,中心街区及最繁华的地方在硚口和汉正街一带。1861年汉口开埠以后,武汉城市形态与城市建筑变化最大的就是汉口,汉口中心街区由硚口和汉正街沿汉江扇面展开,逐渐向今江汉路及江汉路以下沿长江带状延伸。最早在汉口设立租界的是英国,后来发展到19世纪90年代的英俄法德日五国租界。因为外国人主要依靠轮船运输货物,不适合在汉江停泊,而是停靠在长江,随着在长江沿岸修建码头,开辟五国租界,汉口的城区沿长江向东北方向扩展。民国初年,汉口已经在东北方向扩展了很大范围。1906年,京汉铁路建成,开始把汉口向铁路方向引进。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,湖广总督张之洞为治理水患,确保汉口安全,修建了张公堤,极大地扩大了汉口城市发展空间。20世纪二三十年代,汉口地区发展比较快,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很先进。汉口的几任市长,比如刘文岛,之前担任过湖北省财政厅厅长,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学、法国巴黎大学求学,获法学博士学位。又如吴国桢,在美国的格林内尔学院、普林斯顿大学留学,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,回国后也当过湖北省财政厅厅长,其下属很多也有留学背景。
1917年汉口街道图
(二)武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
武昌城在19世纪90年代以前,城市空间基本上延续古代格局。19世纪90年代以后,张之洞先后在武昌修建上自金口下至武泰闸的武金堤,上自武昌下新河下至青山武丰闸的武丰堤,并在武昌城外滨江相继创办布、纱、丝、麻四局等一批现代化工厂,在武胜门以北至徐家棚划地3万亩作为自开商埠,从而使武昌城区向南北双向扩展。20世纪30年代以后,武汉大学在珞珈山修建,引导武昌城区向东部蛙跳式扩展。
清末民初武昌城景象
(三)汉阳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
近代汉阳城市空间发展演变的总体态势是沿着3条轴线扩展。一是在城东朝宗门外继续沿长江向东北方向,今铁门关一带发展。二是在龟山北、西月湖与汉江之间的地带独立发展。月湖原本很长,龟山的北面,大致从现在的晴川桥引桥直到现在的月湖,水面连为一体。后来月湖萎缩,中间变的越来越小,到清朝的时候,铁门关以北还残留有藕湖,也叫莲花湖。此莲花湖不是今天的莲花湖。清朝末年,张之洞修建汉阳铁厂及汉阳兵工厂时,填了不少湖面,东月湖基本消失。今天的月湖只是当年月湖西半部分的遗存。三是沿着西门外正街向西连片扩展。
清朝宣统元年(1909年)汉阳府图
五、近代武汉城市功能转化
(一)商业都会
1861年汉口开埠,外国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渗透进来,在侵害中国主权的同时,也为武汉城市现代化提供了契机。近代以前,武汉是华中地区的政治中心、文化中心、商业中心,不能说是经济中心。传统的城市不进行生产,生产也只是简单的手工业生产,大部分生活物资产生于农村,古代城市并不能称为经济中心。称其为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,是因为官府、学堂、科举考试等基本上都在城市。近代以来,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,其商业、经济的功能越来越显现,作用越来越大。近代武汉就有商业都会的城市功能。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,武汉人去国外,被问是从何处而来,如果回答是武汉,外国人不知道是哪里。如果回答是从汉口而来,有些外国人便点头表示知道。因为汉口是一个商业中心,商业非常发达,很多外商在此做生意,而且汉口是国际性的港口城市,知名度较高。
1876年武汉全图
从汉口西商跑马场观赛的外国人图片来看,清朝末年在武汉的外国人非常时髦。西商跑马场就是今解放公园和国防科技大学武汉校区的范围。汉口的跑马场其实比上海要多,上海有3个跑马场,武汉先后有5个跑马场。
汉口西商跑马场的时髦女郎
汉口西商跑马场看台
(二)工业重镇
1889年底,张之洞接任湖广总督,在武汉大力推行洋务运动,先后兴办汉阳铁厂、汉阳兵工厂、湖北丝麻四局等一批大型新式企业,规模宏大,技术装备先进,使武汉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和工业重镇。
清末武汉工业布局示意图
(三)交通枢纽
近代武汉是一个重要交通枢纽,除了传统水路之外,交通方式的变化最主要是轮船和铁路的出现。随着开埠,外国轮船公司在丰厚利润吸引下,争先恐后地开辟了轮船航线。到清朝末年,汉口的国际轮船航线,可直达德国的汉堡、不来梅,荷兰的鹿特丹,埃及的塞得港,法国的马赛,比利时的安特卫普,意大利的热诺瓦,俄国黑海的敖德萨港,以及日本的神户、大阪、横滨等地。1906年4月,全长1200多千米的京汉铁路建成通车,更将武汉与河南、河北两省及天津、北京等沿线城市串连起来。原来从武汉到北京需要一个月,通车后缩短到了20多个小时。1936年,粤汉铁路全线通车,武汉成为中国内地两条纵贯南北铁路线的连接点。1938年9月,湖北境内干支公路达到4500千米,其中包括汴粤、京川、洛韶三条七省联络干线。1929年9月,武汉开办民用航班,到1935年,从武汉乘飞机可去上海、重庆、成都、西安、昆明等大城市。
汉口城市空间向五国租界与京汉铁路之间扩展
1938年10月武汉沦陷,日本侵略军占领武汉达7年之久。在这过程中,武汉正常的城市化进程被打断,人口大量减少,工商业凋敝,对武汉城市发展是一个致命打击。抗战胜利以后虽然有所恢复,但总体上没有恢复到抗战以前的水平。武汉解放初期,解放军进城,人民政府成立,接收的是一个烂摊子,武汉经济非常落后。后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,武汉的发展情况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,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,武汉城市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。
原创文章,作者:nbdnews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nbdnews.cn/01/14/32/2837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