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是茶叶的故乡。有人说,中国茶叶的历史同埃及金字塔的年龄不相上下。早在公元前3000余年,我国云南就发现了野生茶树。公元前11世纪《诗经》中就提到过栽培茶树。周武王伐纣时,就有茶叶作贡品的记载。到了春秋时期,茶叶生产有了发展,由野生采集开始人工栽培。大约在西周以前,茶树开始向北移动,从云南的边缘经四川向北扩展到了陕西。春秋时河南、安徽、山东等省都有了茶树的栽培。到西汉时,茶叶开始成为重要商品之一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,南方社会逐渐安定下来,从北方战乱中迁来的农民大量开垦荒地,农业得到发展,茶树的栽培也随之扩大。当时佛教盛行,山中寺庙林立,各寺庙都出产名茶。据陆羽《茶经》记载,隋唐时期,茶树的种植已遍及陕、豫、皖、鄂、湘、赣、苏、浙、云、贵、川、闽、粤等南北13省,共42郡,分8大茶区。到了五代及宋,茶树的传播就更加广泛了。在江南各省都开辟了新茶区。当时计有36州、240县产茶。元明两朝,茶区面积继续扩大,农产品中除了谷米外就是茶叶。郑和在1405—1433年间在台湾就开辟了新茶区。据《清会典》记载,清代茶树种植面积已达到600万到700万亩,创清代以前我国产茶历史的最高记录。
湖北产茶,一般估计约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开始。公元308年,秦将司马错,“率巴蜀众十万……浮江伐楚”,此时可能将饮茶风气和茶叶生产技术,传到了湖北和长江中下游各省。近2000年来,湖北茶区几经变更。最早茶区形成于宜昌、江陵等地,即唐人陆羽所称的山南茶区。以后逐渐向东发展到鄂州、武昌、蕲州等地。晚清时期,湖北主要茶区有咸宁、通山、蒲圻、崇阳、通城、阳新、蕲春、远安、五峰、恩施、建始、鹤峰、咸丰等县。
秦以前,茶叶生产只作为自饮和敬献统治者的贡品,还未见到作为商品贸易的记载。直至西汉时茶叶才在市场上作为商品进行买卖和交换。汉宣帝时王褒所著的《僮约赋》,其中就讲到“甜烹茶尽具”,“武都买茶”。可见当时茶叶不仅已经成为商品,而且人民饮茶也十分讲究了。隋唐以后,饮茶的人日益增多,种茶面积日益扩大,茶叶生产已成为广大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。如安徽的祁门县,是“祁门红茶”的著名产地,“山且植茗,高下无遗土”,那里的农民竟有十之八九以茶为业。晚唐时期,淮南、浙东、浙西、福建、岭南、荆襄、东川、西川都是重要产茶区。唐德宗建中元年(780)时,茶税开始成为唐政府的一项重要税收。如饶州的浮梁县(今景德镇),是唐代最大的商品茶产地,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《琵琶行》中就有“商人重利轻别离,前月浮梁买茶去”的诗句,可见茶叶贸易是当时商人追逐的场所。唐宪宗元和(806—819)时,每年在该地征收的茶税就达15万余贯。文宗太和九年(827),官府看到茶业有利可图,实行“榷茶”(对茶叶实行专卖、管制的措施),这是茶叶作为政府专卖商品的开始。到了五代时期,马殷(852~930)到了湖南潭州(今长沙),封为楚王。他接受谋臣高郁的建议,休兵息民,发展生产,其中就有“造茶”一项。他在京师以及襄(襄阳)、郢(湖北钟祥)、复(湖北天门)等州,设立“口邸务”卖茶,获得巨额收益。史籍说他“不征商旅,由是商旅辐辏”。两宋时期,茶税仍是政府的重要收入。宋初也实行过茶叶政府专卖,不久又改为向茶商征税、向茶农收租。由于茶户(茶商)不断增多,北宋崇宁元年(1102)蔡京立“茶引”法(由政府发给的一种凭证,相当于今天的营业执照),按“长引”(固定的茶户)、“短引”(临时的茶户),计征茶税。
元明时期,茶叶贸易有增无已。元代沿宋制,并将“茶引”有意控制起来,向新兴茶户进行高价出售。明代永乐(1403~1424)年间,仅广西一地征收茶税就达1183万贯。当时茶叶以西北为最大的销售市场,主要进行“茶马交换”。直至清末民初,统治者增厘设卡,均以茶税作为收入的重要来源。
我国茶叶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,但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层层盘剥和压榨,以及近代外商的控制,茶户无力改善经营,茶园经常荒芜,茶市贸易也有消有长。
中国茶叶作为商品出口传到国外,大约始于汉而盛于清。西汉时武帝刘彻,征服高丽,中国茶叶随之传到日本福冈,从此日本知道了饮茶。明正德元年(1506),葡萄牙人入侵我国沿海,欧洲人才知道和学会了饮茶,为茶叶输入西方创造了条件。万历三十六年(1608),荷兰商船来澳门运载绿茶向欧洲出售,这是中国茶叶正式输入欧洲的开始。康熙庚午(1690),荷兰人坎费齐斯(当时为印度尼西亚的总督),因个人兴趣,自我国引进茶种,栽植于巴达维亚附近的私人公园里,以供观赏,自此中国茶叶传到了东南亚。印度知道种茶仅仅近200年历史。乾隆三十五年,东印度公司从广州运进少量的茶籽至加尔各答,总督哈斯丁斯把一部分茶籽种在植物园中,提倡植茶运动。中国茶叶开始在南亚传播。
鸦片战争前后,茶叶是我国主要出口商品之一。作为“九省通衢”的武汉,由于水陆交通的优势,历来是中国茶叶出口集散的中心。除本省所产之茶外,湘、豫、陕、黔、赣、皖的茶叶亦多在汉口集中,转运出口。年平均出口量达八九十万箱左右(每箱重量多至134斤,少至60余斤),超过上海、福州、九江,占全国茶叶出口总量的60%以上,在全国占居首位。
道光末年(1850),俄商就开始在中国收购茶叶。1861年汉口辟为商埠,外国商人纷至沓来。英国首先在汉口设立宝顺洋行,经营进出口贸易,大量收购茶叶。接着俄国也在汉口设立租界,开办顺丰、新泰、阜昌砖茶厂,自行加工出口,并购买了羊楼洞砖茶厂的红茶,几乎垄断了汉口红茶市场。虽然我国商人也设有茶栈茶庄100余号,但均无法与他们抗衡。据统计:同治七年至光绪二十一年(1868~1895),俄商在汉口共购我国茶叶总量达1293.4万担,占同期全国茶叶出口总量(5283.9万担)的1/4左右。光绪六年到十四年(1880~1888),年平均输出量突破百万担大关。1892年以后,印度、锡兰红茶在国际市场上与我国红茶激烈竞争,英国及其他国家茶商开始转向南亚,在汉口收购红茶的数量锐减,但由于俄国的需求量激增,出口量仍保持上升趋势。光绪年间汉口茶市极为兴旺,各地茶商云集武汉,俄国的顺丰茶厂还建造了“顺丰茶砖栈码头”,作为起卸茶箱的专用码头,运茶船只往来不绝,是当时汉口茶市的鼎盛时期。
1917年以后,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,国际市场茶叶销路停滞,同时俄国爆发了革命,国内动乱不宁,十月革命前后,收购红茶的最大买主俄国在汉的洋行相继停业。十月革命成功后,我国反动军阀政府又对苏联实行禁运,汉口茶市日趋冷落。1926年北伐胜利,汉口一度成为全国政治中心,恢复了中苏邦交,苏联在汉口筹组了“俄商协助会”,茶叶贸易渐趋恢复。出口量由1924年的27万余担,突增至52万余担,1928年更猛增到62万余担,汉口茶市大有复苏之势。1929年发生了中东铁路事件,中苏邦交又趋紧张,“俄商协助会”亦告解体,不再收购茶叶,汉口茶市又趋冷落。同时南亚印度、锡兰及苏联都在国内培植自身的茶叶生产,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遭到排挤,汉口茶市更趋凋敝。出口量逐年减少,1930年降至31万余担,1934年为20余万担,1937年又减少了一半,仅有10万余担,解放前的1947年出口量降到最低点,仅5万余担了。从此,汉口茶叶市场出口贸易一蹶不振,不再成为全国茶市的中心了。
原创文章,作者:nbdnews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nbdnews.cn/03/11/07/2880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