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想到抗战艰苦的年代,就会想到王莹,每当想到王莹,便会想到战争时期的群众喜爱街头剧《放下你的鞭子》。这是当时王莹在武汉闹市街头常演的一个剧目,曾经受到文艺界人士和周恩来同志的好评。
街头跪着演唱的“明星”
在20年代末期,田汉根据歌德的《维廉·麦斯特的漫游时代》中描写吉卜西女郎被人骗去卖艺,后被哥哥救出的情节改编为《迷娘》。1931年长江大水,灾民四处逃荒。戏剧家陈鲤庭根据《迷娘》改编为《放下你的鞭子》,描写逃荒的父亲由于饥饿难忍逼女儿卖唱,反映出天灾人祸下人民的悲惨生活。“九一八”日寇入侵东北,崔嵬等根据宣传抗日的需要,将故事内容改为东北沦陷后,有一家父女逃到关内,四处卖唱谋生。有一次女儿(香姐)由于饥饿演唱不好,被老父责打,被一工人群众冲出制止,始由老父说明东北沦亡后敌人残暴横行,民不聊生的惨状。《迷娘》是舞台剧,哥哥救妹妹是从台下跳到台上的。《放下你的鞭子》变成在街头演出的形式,演员却在群众之中,这种形式富于真实感,是当时影响深远的抗战街头剧之一。
王莹30年代在上海,曾主演过电影《自由神》等,是知名的电影明星。1937年11月,在洪深的率领下,她与金山、冼星海等“救亡二队”来到武汉,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,先后在前线、后方及武汉等15省和地区,与金山合演《鞭》剧900多场,成为当时宣传抗日的节目中深受群众欢迎、影响极大、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。
去南洋,走美国……
1939年,“救亡”演剧队改名新中国剧团,在党的指示下,到南洋一带演出,为祖国的抗战事业募集经费。王莹和金山是主要演员。金山改名为赵洵。他们历尽艰苦,跋涉千里,以新加坡作为宣传抗战救国的阵地,取得了广大爱国华侨的热烈支持,演出哄动一时。在两年间除其他节目外,仅《放下你的鞭子》就演出900余场。除人员开支外,汇回新加坡币1300万元。这些钱后来购买了各种军需和民用物资,为抗战事业发挥了力量。
当时郁达夫也在新加坡。他曾赠送王莹一联:“万花敢向雪中出,一树独先天下春”一时传为佳话。画家徐悲鸿为了表彰王莹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精湛的艺术表演,曾经画了一幅《鞭》剧的巨幅油画,题名为“中华女杰王莹”,引起社会的重视,从而使王莹的声誉驰名国内外。
太平洋战争爆发后,王莹历尽艰险回到重庆,向周恩来同志汇报国外演出经过,受到恩来同志的嘉勉,说:“只有我们党,才有你和金山这种人才。”为了加强海外华侨联系,宣传抗战救国、扩大反法西斯战争的统战工作,在1942年,王莹和她的丈夫谢和赓又远渡重洋到美国去,争取为祖国的抗战做些有益的工作。
王莹在美国没有闲着。她在美国各地巡回演出,各大城市群众和学生都以一睹“中国文艺明星”为快。各地报纸都以显要版面报道王莹演出的情况,在美国人民和爱国华侨中引起轰动。
最令人激动的是,王莹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邀请,赴白宫演出。这是《鞭》剧在美国得到的最高荣誉,也是中美人民并肩战斗的深厚情谊的体现。演出结束以后,罗斯福夫人与她合影留念,她和她的家属及其礼宾官员,将王莹送出大门。罗斯福的第三个儿子为王莹提衣箱,当时传为美谈。王莹先后在美国演出500余场,这付出了多少辛勤的艺术劳动啊!
王莹在美国13年,为抗战和新中国的诞生做了许多工作,这是少为人知的。她曾任美国民间组织“东西方文化协会”董事,兼该会中国戏剧部主任和中国剧团的负责人。1948年到1952年,她帮助华侨的进步报纸写社论,配合国内形势的发展,为反对蒋帮的破坏团结、制造内战的反动政策,为新中国成立,她团结进步人士和进步团体,并和史特朗和史沫特莱等友人密切联系,做了很多工作。
新中国成立后,王莹要求回到祖国。由于这时在美国,麦卡锡主义抬头并很猖獗,美国移民局加以阻挠,并将王莹和谢和赓夫妇投入监狱。1954被美国政府驱逐出境。王莹回到祖国后,被安排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剧工作。
1957年,在政治风云变化莫测的情况下,谢和赓被划为“右派”,王莹受到精神冲击可想而知。但王莹的境遇,还是受到周恩来的关注。1960年文代会期间,总理在香山饭店宴请电影界代表时,发现王莹没有到,马上派人去找她来。他见王莹坐在不显眼的角落里,就特地和她打招呼,并谈起王莹抗战时期在国内外的演出活动。周总理还记得,徐悲鸿曾为她画了巨幅油画,他一再叮嘱一定要找到这幅可贵的历史文物。
坎坷的生活道路
王莹原名喻志华,生于1913年。其父喻友仁,毕业于民国初年教会设立的武昌文华大学,其母在教会办的汉口博学中学毕业后任小学教员。王莹10岁读小学时其母病逝。孤苦伶仃的她,受到继母的虐待。不久其父因挥霍亏空私人钱款,将她抵债当童养媳,两年后她被迫逃亡。被舅母王氏收养,改名王克勤。
1923年,王莹在湖南长沙湘雅女中读书时,因替我党送情报,反动政府要逮捕她,幸被同学知道,她离开长沙。在南京,她写了两封信,一份给湖南军阀何键,一封给湘雅女中的同学,揭露和痛责反动派镇压进步力量、屠杀人民的种种罪行。
王莹是1930年在上海入党的。曾经多次受到严峻考验。她曾四次被捕,但为了保守党组织的秘密和地下党的领导人的生命安全,始终不惜以血肉之躯承受敌人的严刑拷打。她参加进步戏剧团体“艺术剧社”、“联合剧社”和明星电影公司,电通影片公司,演过话剧《塞上风云》、《夜光杯》、《压迫》、《卢沟桥》、《酒后》、《台儿庄之蛾》等,演了电影《铁板红泪录》、《女性的呐喊》、《自由神》、《同仇》等。这些剧目对于反对封建压迫和宣传民族抗日斗争,都起了显著的积极作用。
王莹不仅在表演艺术方面享有盛名,而且在文学创作上也颇有造诣,她曾在上海主要报纸副刊和文学期刊上发表过一些作品。还写了《宝姑》、《两种美国人》两部长篇小说。30年代北方有家报刊曾经这样评论她:“王莹在电影上,也许还没有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大。她的处女作《女性的呐喊》已经博得了很好的舆论。”
6742——一个可悲的代号
30年代上海电影界地下党领导人夏衍(沈端先)在为王莹长篇小说《两种美国人》所作的序言中,忠实地记述了王莹当时的种种表现:“她接连主演了好几部进步电影和话剧,成了通常所谓的电影明星。这个称号所带来的名声、地位和物资享受曾经腐蚀过不少年轻有为的女演员,毁灭她们高尚理想于灯红酒绿、纸醉金迷之间。但是王莹是受过严酷考验的革命者,能够抵挡住物资的诱惑。”他还这样谈到:“王莹曾因参加革命活动多次受到反动派的追捕和迫害,而始终保持了节操,表现得十分勇敢和倔强。”
“四人帮”掀起的一场“大革命”,使全国人民深陷在“斗争”和互相残杀的一片苦难里。王莹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场风暴。王莹的丈夫谢和赓,被错划为“右派”送北大荒劳动以后,王莹也被赶到香山乡下。“四人帮”的爪牙数次抄家取物,每天对她进行审讯,折磨了一个月,使她精神和身体受到很大摧残。1967年又将她逮捕入狱,1970年她因病瘫痪,不能说话,直到1972年才送往医院医治。1974年3月3日终于含冤逝世。在死亡通知书上没有她的名字,只有一个狱中囚徒的号码:“6742”。她的罪名是“三十年代的幽灵”与“叛徒和美特嫌疑”。但这些诬蔑不实之词,很快就随着“四人帮”的灭亡而消失了。
除了两部长篇小说《宝姑》、《两种美国人》外,王莹没有留下什么在人间了。王莹一生爱祖国、爱人民,忠于党的崇高品质,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。
原创文章,作者:nbdnews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nbdnews.cn/06/14/50/29354.html